2014年2月5日 星期三

【老茶正義】之 老茶包装特征(二)大口中

二、大口中
(转自增订版《经典普洱名词释义》P108
    国营勐海茶厂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80年代中期茶品外包纸特色之一,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云南省分公司中的字的的部分较后期茶品为大。七子黄印系列、早期7572生饼等,80年代以前之早期大口中,最后一批茶品即为73青饼(手工盖印或称小绿印)
    90年代初期(1993~1994年),有一批由香港茶商改换包装,称之黄印7542”亦是大口中包装,印刷版本与纸质明显不同,内飞为平出。1996年开始,所生产橙印系列亦为大口中,后期更有茶商以大口中外包纸重新包装勐海茶厂75428582茶品。

七十年代八中黄印,大口中


七三青饼(小绿印),大口中


八八青


九十年代八五八二



引用自「經典普洱微信公眾平臺」,《 版權所有,不得擅自轉載 》轉載文章或圖片,請徵得發表人同意並註明出處。

【老茶正義】之 老茶包裝特徵(一)小七、大七

普洱茶不同於一般不發酵、半發酵茶品,除了原料來源與製作工序外,緊壓茶品的包裝印刷與緊壓特色,都是普洱茶歷史文化的表徵。許多早期茶品包裝紙張印刷製作技術,現代無法仿製。這些茶品所使用的印刷原料、緊壓工具等特徵,都在為普洱茶文化留下無可取代的歷史壓痕,成為斷代年份的主要依據。

    當一種茶品的外包裝特徵廣為市場認知之後,部分不肖業者在制假販假之時亦會注意儘量按照茶品的辨識特徵進行仿製。因此在辨識老茶時,老茶的外包裝特徵應作為必要非充分之輔助條件加以應用

一、小七(丁勾七)、大七(轉自增訂版《經典普洱名詞釋義》P108
    專指雲南七子餅外包裝紙印刷中,“雲南七子餅茶”中的“七”字印刷版本。“七”字較細,字狹長者為“小七”(又稱“丁勾七”),較為寬扁者為“大七”。“小七”出現時間從七子黃印至1994年止,後於1996年又開始重新製作印刷,但版本與紙質與過往差異甚大。“大七”起於1993年。

七十年代八中黃印,小七


七三青餅(小綠印),小七


八八青,小七


九十年代八五八二,大七



引用自「經典普洱微信公眾平臺」,《 版權所有,不得擅自轉載 》轉載文章或圖片,請徵得發表人同意並註明出處。

【老茶正義】之 軼聞二三則

石昆牧老師在考證雲南堂”7562的傳承脈絡時,曾查閱高江村先生當年的工作日誌(關於高江村先生,請參閱《老茶正義 :存世最老的批量乾倉普洱茶——“雲南堂”7562》),當中曾提到普洱茶在日本推廣時的一些舊事。 
 日誌中提到,長崎友好貿易公司與高江村先生均將普洱茶送檢,提出安全分析表、食品檢查合格書,檢具對人體健康有益證明。可見當時普洱茶的製作衛生安全已可符合日本對貿易進口食品檢驗標準。後期株式會社內田和漢藥公司等也相繼進口普洱茶,在高江村先生日誌中也見到內田製藥八0年代進口雲南普洱茶之商品標籤,可見當時普洱茶在日本之興盛。

    高江村先生的工作日誌中,還有一些現在看來頗為有趣的記錄:

一、"7562"與"8212"相同
    8212"是聞所未聞的唛號,且在1981年記錄中竟出現未曾見過的"8212",顯示早期普洱歷史還有許多未知。且"8212"並非1982年才有的編號,而是出現在1980年,此亦破除編號前二碼為年份之說。
(注:普洱茶唛號前兩位多被認為是國營時代茶廠確立並使用該配方的年代,但許多茶品的唛號與其出現時間存在明顯間隔,如75021999以後生產的生餅茶;72622000年以後所生產的熟餅茶,7592亦是晚於8592出現的唛號。一般而言,將國營廠時代茶品唛號的四位元數字整體視作指向某種特定茶品的代碼即可)

二、"7562"較不受歡迎,"7581"較受歡迎,但不衛生。
    石昆牧老師據此判斷,由於7562原料級數較高,加之輕發酵之工藝制程,茶品的味道相對濃釅;而7581粗老葉枝梗多,加之發酵度高於7562,導致其新茶味道較7562更為甜滑。由此導致高先生有如此評價與市場反應。此亦需結合當時茶品的狀態(新茶)與品飲習慣(鮮飲,不以陳為上)來進行判別。
三、新商品實驗結果,昆明茶廠不行,要在勐海茶廠進行。
   石昆牧老師判斷:新商品不知指何而言,記錄中未留有說明,且當年省公司旗下第一廠昆明茶廠無法製作,只能在國營勐海茶廠,應是技術或是環境差異而造成無法在昆明茶廠生產。

四、從以上日誌的陳述,可見高江村先生對於當時國營勐海茶廠的認可與喜愛。不論是從衛生條件亦或是從技術角度出發,導致高先生後期只訂制"7562",雖初期市場反應較冷淡,後期也逐漸廣為消費者歡迎。這也與近一二十年來,市場認同國營勐海茶廠渥堆技術較優的看法不謀而合。



引用自「經典普洱微信公眾平臺」,《 版權所有,不得擅自轉載 》轉載文章或圖片,請徵得發表人同意並註明出處。

【老茶正義】 之 首批綠大樹沱

首批綠大樹沱為國營勐海茶廠茶品,系2000年廣東葉姓茶商訂制的第一批綠大樹茶品中合計生產餅、磚、沱共七百件裡的沱茶。內飛上的紅、藍(或紫紅)蓋印均是第一批,無先後與茶菁上的差異。此批沱茶當年生產規格為單顆125克,五顆一條竹箬(封),總共生產約十餘件,為首批綠大樹系列中數量最少、品質最佳之茶品。包裝上的八中茶商標,中字印刷有粗與細,不能成為辨識標準。  

沱茶為三款緊壓茶中第一梯次生產(後續為餅,最後緊壓較粗老級數的磚),均系一芽一葉春茶緊壓,故而茶菁細嫩,香揚水甜、苦澀度稍強而能化甘甜,標準南糯古樹茶品。雖然茶菁較為細嫩,但因茶品緊壓度較高之故,茶質還在同期的綠大樹餅茶之上,石昆牧老師因此將此茶品命名為首批綠大樹沱

首批綠大樹沱茶是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開始出現使用古樹茶加工普洱茶制式茶品後的代表性茶品之一。經過實際的品飲比對,首批綠大樹沱茶(2000年生產,南糯古樹茶品)從入口的溫潤度、厚滑度以及品飲之後身體的熱感和愉悅度,都已不亞于知名的88青餅(1989~1991年生產,無性繁殖台地良種茶),而尾水的甘甜度和韻味則更勝一籌。而首批綠大樹沱的陳期只有88青餅的一半,相信在經過五至十年的轉化,首批綠大樹沱將全面超越88青餅。由此亦驗證了石昆牧老師關於古樹茶轉化速度遠勝台地茶的觀點。 



引用自「經典普洱微信公眾平臺」,《 版權所有,不得擅自轉載 》轉載文章或圖片,請徵得發表人同意並註明出處。

【老茶正義】 之 88青

香港茶藝樂園陳國義先生于1993年所購進收藏之7542茶品,共350件,陳期涵蓋19891991年間。于2003年底由陳姓茶友在網路上專文論敘,確立市場88青餅之稱號。

88青茶品特色為外包紙小七印刷版本,薄油紙細字內飛(1990~1991年間有許多無內飛茶品),乾淨油亮,未入香港傳統濕倉之7542

此批茶品儲存於工業大樓內,雖然未入香港傳統濕倉,但並非每一餅倉儲狀況相同,且因香港濕度較大,口感並非市場所認定很乾燥之存儲。後於市場以外包紙、內飛與年代而不以倉儲狀況區分,廣義88青餅遂成為1988~1994年間丁勾小七、手工薄棉紙、薄油紙細字內飛、7542的代名詞,而不以是否入香港濕倉為標準。
88青原料為臺地茶,而並非如坊間流傳的古樹茶。因此88青的茶質與之前的7542(如八十年代中期的”73青餅“,原料為群體種小樹茶)會有明顯差異。

為何取名為“88青餅?以下為陳國義先生陳述:從記憶裡陳強前輩告訴我這批茶放在雲南倉庫已好幾年了,但廠方也沒有清楚告訴他確定的生產年份,那麼我想應該不離三至五年吧!最後我落實把這批茶命名為”88。原因是紀念我茶店開業的年期,其次是以廣東人的口音8字是代表行運與發財的好兆頭。“88”者亦喻意發財後可再發的意思

湯色

葉底


引用自「經典普洱微信公眾平臺」,《 版權所有,不得擅自轉載 》轉載文章或圖片,請徵得發表人同意並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