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煙焦味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煙焦味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4月21日 星期二

《解碼老班章》專題之『老班章造假面面觀』

老班章,在普洱茶業界無疑是一個響亮的名字。隨著其霸氣之名而來的,是全國各地茶友的追捧,以及其價格的連年瘋漲。而瘋漲的價格,必然會驅使部分不良業者,以價格低廉的原料充作老班章,以牟取暴利。今天就來和茶友聊聊市面上常見的老班章造假方法。



冒名造假:
在諸多方法中最為低下的,就是直接在茶餅上印上老班章字樣。這樣的茶品,往往針對的是對於普洱茶專業知識一無所知,又被茶商灌輸了不少不當資訊的入門茶友。比如坊間常見的老班章千年古樹熟茶,就犯了數個基礎知識錯誤。老班章建寨不過六百年,千年樹齡的老班章古樹必定是穿越劇的手筆。至於以數千元一公斤的原料起堆製作熟茶,成品以每餅數百甚至數十元的遠遠背離成本的價格銷售。這種老班章,可以說是出來的。



口味誤導:
老班章多有霸氣之名,部分部分不良業者將苦澀作為霸氣的表現來誤導消費者,進而以苦澀重的原料冒充老班章,比如苦茶系的小樹茶之類。這種老班章,可以說是出來的。

偷龍轉鳳:
也有部分業者,將老班章以外的原料運入老班章村再運出,茶品就打上了老班章出品的烙印。這類老班章,可以說是出來的。



工藝仿製:
老班章屬於布朗山系,過去當地制茶工藝粗放,茶品多帶有煙焦味。現在一些茶商刻意讓茶農將茶葉殺青過度或悶炒,以煙焦味混作老班章的特徵藉以銷售。這種老班章,可以說是出來的。

鄰近村寨冒名:
部分茶商以老班章附近村寨的原料,如曼娥、帕沙、賀開等冒充老班章。由於產地的接近帶來的風格近似,可以矇騙不少缺乏品鑒能力的茶友。同時這種方式也推動了老班章周邊茶區的價格上漲,也可謂是業界奇景。這種老班章,可以說是出來的。

拚配仿製:
還有部分茶商,通過拼配,調製出口感上類似老班章風格的茶品,藉以圖利,這種老班章,可以說是出來的。



不少茶友不知道的是,在老班章當地的茶樹,已有數個不同品種。由帕沙引種而來的甜茶系、由曼娥引種而來的苦茶系,班章本地的原始種,以及前幾年大量種植,近年來已可規模性採摘的雲抗10號良種茶。從台地茶到古樹茶,價格可相差數倍。在加上不同比例的將雲抗小樹摻入古樹,或是季節性的冒充或混拼。最後流向市場的,卻全都冠以老班章古樹春茶之名。這些茶品,按理說都可以歸於老班章,但其向消費者釋放的錯誤資訊,又在考量著業者的道德底線。


歸根究底,老班章仿品假貨的橫行,源自於無良業者的圖利之舉。而消費者辨識能力的缺乏,又起到了助長的作用。石昆牧老師推崇老班章,是因其氣感均衡而強烈,適合作為拼配原料之一以起到畫龍點睛之效,而非是因其口感、名頭之類。在此還是建議消費者,若沒有能夠辨識茶品真偽身份的能力,那麼拋開茶品的名頭、包裝和價格,選擇自己身體喜歡而經濟能力又可承受的茶品,方為上上之選。





引用自「經典微信平台(本篇文章系經典普洱團隊原創,所有圖片均系經典普洱團隊採編,轉載請注明出處)

2015年4月16日 星期四

【茶學入門】普洱茶製作工藝詳解之 揉捻

鮮葉殺青之後的製作工序,藉由外力使茶葉表面內部細胞組織破壞,組織液體附著於茶菁表面,利於沖泡時增加香氣口感,以及讓內含物質均勻釋出。


普洱茶生產中的揉捻工序,可分為手工揉捻機器揉捻兩種。手工揉捻現多應用於小批量的古樹茶生產;機器揉捻相較而言更為省力,生產效率高,多用於台地茶等大宗茶品的生產製作。



普洱茶揉捻的目的,主要在於使茶菁成條索狀,並使茶葉表面裂而不破,易使茶葉內含物均勻而充分釋出。揉捻不足的茶葉,條索成片、口感清淡;揉捻過度,茶品會無光澤、湯色混濁、苦澀度高,乾燥儲存後易有雜味。



茶葉鮮葉在剛剛結束殺青工序之後,葉片溫度較高,同時茶葉不同位置(葉片中心與邊緣)的水分分佈不均,此時若立刻揉捻,會導致茶葉細胞壁破裂過度,產生湯色渾濁、口腔刺激性過高等缺點,在這種不當製程的影響下,即便原料是古樹茶鮮葉,最終成品也會呈現台地茶的口感。因此茶葉在殺青工序之後進入揉捻工序之前,需經過攤晾,降低葉溫,同時使葉片水分分佈均勻。由此葉片的韌性提高,在恰當的揉捻工藝之下方能達到裂而不破的效果。


茶葉鮮葉殺青,即使工藝正確也會有少部分葉片受熱過多,產生少量焦片。若沒有相應工序去除這些焦片,它們便會在揉捻時被揉進茶葉的條索之中,造成茶品永遠無法去除的煙焦味。為了避免煙焦味,一方面要提高茶葉的鮮葉殺青工序的水準,盡量減少焦片的產生;另一方面則需在揉捻前的攤晾和揉捻中都應有意識的篩去茶葉中的焦片。一切努力都以最終茶品呈現的相對完美為目標。



在有孔洞的簸箕上手工揉捻,在揉捻過程中篩去焦片。



因為揉捻工藝之故,若茶樹種植過程中噴灑農藥,附著在茶葉表面的農藥殘留與析出的茶葉組織液體混合,即使不溶於水的脂溶性農藥,同樣可以藉此存在於茶湯之中。經典普洱體系選擇原料的底線是其種植過程不使用農藥、化肥、生長激素,而不是茶葉中的農藥殘留達到某種標準,便是基於對於自身職業道德的堅持,以及對消費者健康負責的義務。


摘自石昆牧老師相關茶學專著



引用自「經典普洱微信公眾平台(本篇文章引用自石昆牧老師著《經典普洱名詞釋義修訂版》,所有圖片均系經典普洱團隊採編,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