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3日 星期五

【石昆牧老師專欄】古樹茶之緣起


編者按:本文系石昆牧老師于廣州日報《茶道生活》雜誌中開設茶文化專欄之最新文章(雜誌中題名為“古樹茶曾經不可用”),刊發文章有刪節修改,現特將本文完全版與茶友分享。

眾人炒作古樹普洱茶,只為其利益,卻不知其緣起與核心價值。隨著業界對於普洱茶認知的加深,古樹茶受關注度與價格一路增長,近年來更是由於遊資熱錢的湧入導致古樹茶價格暴漲成為一種經濟現象。當下喜好普洱茶的茶友,是否知道古樹茶曾被官方認為無法飲用而徹底排除?沉寂多年後古樹茶又是如何從默默無聞發展至今火熱?

討論古樹茶,首先一定要厘清何謂古樹茶?普洱茶樹按種植管理方式分類,可劃分為台地茶生態茶古樹茶野生茶。台地茶是密度種植、高度人工干預的茶園茶。生態茶是植株密度低,生態化管理樹齡偏小的茶園茶。野生茶自然生長完全沒有人工干預。而古樹茶在2005年之前被稱為栽培型野生茶,因其人為栽種但不加管理,樹齡超過百年以上。後來因為古樹茶的品質逐漸被認可,大量的人工管理,再稱其為野生茶顯然是不恰當的,故改名栽培型古樹茶,簡稱古樹茶。若是按照樹齡劃分,則樹齡百年以上的茶樹即為古樹茶(大樹茶),樹齡百年以下的則稱為小樹茶。

雲南茶業歷史上,古樹茶曾廣泛應用於普洱茶生產製作。古茶園中必然有自然落種育成的小樹,舊時茶農採摘鮮葉並未刻意區分大小樹,因此號字茶(1957年以前的私人茶號茶品)原料為大小樹混采。而後,雲南所有私人茶號併入國營茶廠,號字茶時代結束,印級茶時代開始。此時紅印等印級茶原料亦是大小樹混采。

建國以後,農業生產趨向於單位面積上追求最大產能,提高生產效率成為第一訴求。古樹茶採摘不易,單位面積產能低,且其外觀不若小樹茶細嫩討喜。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下,種植茶園茶比採收古樹茶要更有效率。因此新種植茶園茶逐漸取代了古樹茶在普洱茶生產中的位置。

雲南的野生型野生茶中,確有部分品種(如大理種)具有微毒性,若無飲用野生茶習慣,或飲用不得法,會有造成食物中毒的風險。在當時也確有發生誤飲野生茶(野茶)造成中毒的案例。彼時在雲南制茶業界具有區分古樹茶與野茶能力,瞭解古樹茶可以飲用的專業人士,由於眾所周知的歷史緣故,上世紀六0年代之後,基本都不能或不敢發聲。野生茶之過被混同強加于古樹茶頭上,因此古樹茶竟從不用進一步淪落至不可用之地步,被省茶葉公司禁止收購。在當時體制下,除了少數民族少量自製自飲,古樹茶徹底退出了普洱茶的製作。
如此對待古樹茶顯然是不公正的。雲南少數民族向有飲用古樹茶的習慣,而業界此前也曾一直將古樹茶作為製作普洱茶的原料,真正的茶人並未將古樹茶遺忘。1985年,時任思茅地區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副局長的何仕華先生認為古樹茶可以飲用。他為了證明此觀點,特將古樹茶茶樣送交杭州質檢所,經由駱少君女士檢驗確認,古樹茶安全無毒,自此古樹茶方得正名。此舉為古樹茶再度回到普洱茶生產製作掃清了障礙。何仕華、駱少君對於古樹茶之重光可謂功不可沒,現如今每個古樹普洱茶的愛好者都應感謝兩位前輩之功德。屢屢與二位前輩交談過往,及現今市場崩亂,總有幾許感慨!

雖然古樹茶得以正名,但在當時以外形、嫩度作為茶葉收購評審首要標準的時代,古樹茶外形粗大不討喜,收購價格低,生產效益差,不構成市場也無人重視。但茶人們未曾遺忘古樹茶在歷史上的輝煌。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已有茶人開始復原舊時茶品的製作風貌。因此1999年後,便有了“99易昌綠大樹的出現,這些茶品原料為大小樹混采,茶品製作開始恢復到印級茶甚至號字茶的方式。

一開始瞭解這些茶品的人尚在少數,我個人於200110月品飲“99易昌2000年首批綠大樹等古樹茶品,發現古樹茶較同期的台地小樹茶茶品轉化速度快、口感厚實、韻底深沉。遂於網路上(臺灣茶巔話茶)開始公開推薦古樹茶將成為未來普洱茶市場的主流。因此從20012003年,古樹茶的市場行情一路看漲。至2003年,古樹茶價格得以與台地茶平齊並進而超越。古樹茶真正回到了它的輝煌期。

普洱茶需要獨立於綠茶等茶類的獨特辨識度。內質,而不是外形,應成為選取普洱茶的第一要鍵。我個人最早提出古樹茶優勢理念,宣導拉動古樹茶市場,並開始定制古樹茶茶品,正是基於古樹茶的優秀內質。優質普洱茶新茶好喝,正確存放後越久越醇厚之特性,也需要優質古樹茶原料方可體現。

我個人雖有志于推廣古樹茶,但其後古樹茶的瘋狂暴漲則遠異于我的本意,更不認可追捧村寨純料。普洱茶因其越陳越醇厚的特性被投資者作為期貨熱炒,而古樹茶又成為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績優股。在近年來一波波的非理性行情中,圍繞著古樹茶產生了無數的悲喜鬧劇。但實際上,我們對於普洱茶和古樹茶的真正認識,才剛剛開始。



引用自「經典微信平台(本篇文章系經典普洱團隊原創,所有圖片均系經典普洱團隊採編,轉載請注明出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