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5日 星期三

【茶知識分享】:古樹茶之辨(一)定義厘清

關於普洱茶的學術定義和市場定義,一直都在改變。在2005年之前,普洱茶被分為野生茶台地茶兩大類,野生茶分為野生型野生茶栽培型野生茶兩種。野生茶、栽培茶主要是依管理方式分類,而並非是品種。野生茶是從種植到生長完全沒有人工干預,可以說是純粹的野生茶。 
(雲南鎮沅縣九甲鄉千家寨2700年野生茶樹)

栽培型野生茶是指人為栽種但不管理的百年以上的茶樹,但後來因為其品質被逐漸認識後,大量的人工干預和管理被加諸其上,再稱其為野生茶顯然是不恰當的,故改名為栽培型古樹茶,或簡稱古樹茶
(古樹茶園,從地面可看出人工管理痕跡)


(台地茶園)

若是沒有人工干預管理,但樹齡尚不滿百年的茶樹,稱之為荒地茶、野放茶(由於現在多有人工管理,故多採用生態茶之名)。台地茶中密植性種植栽培的可稱為茶園茶,保持一定的種植密度和適當的生態環境,沒有使用農藥化肥的小樹茶,可稱為生態茶。所謂坝子茶則是指在坝子裡的茶園茶,坝子在當地是盆地之意,坝子茶是指種植在人類生活環境周邊的茶園茶,此類茶園幾乎百分百施用農藥。

現在我們一般將百年樹齡以上的茶樹稱為古樹茶。有的茶友或許會產生疑問:那茶樹的品質從99年到101年之間會發生質變麼?實際上以百年為界區分古樹茶是有著特定的緣由的。近代雲南大量種植茶樹,是在清道光之前(1821~1850)和1928年之後,從清末開始,雲南茶區多有戰亂、瘟疫等發生,茶樹的種植栽培自然陷入停頓,雲南貢茶的歷史到道光年間也宣告結束。直至民國初期,方開始在鳳慶地區種植生產紅茶。西雙版納地區大量種植茶樹已然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事情了。1983年前後種植群體種,到了1986~87年開始種植良種茶扦插苗。由上可看出,雲南兩次大規模種植茶樹的歷史,中間有大概近百年時間的空檔。正是因為這個空檔的存在,使得古樹茶的定義不至於存在兩難的模糊邊界判斷。
PS:還有一種分法是將一百年到三百年稱為大樹,三百年以上稱為古樹。但是一百年和三百年樹齡的茶樹根本無法明確區分,這樣的細分是不具有實際意義的。僅僅以百年為界,作為古樹茶的定義即可。



引用自「經典普洱微信公眾平臺」,《 版權所有,不得擅自轉載 》轉載文章或圖片,請徵得發表人同意並註明出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