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0日 星期三

普洱倉儲談(七)濕倉的形成與背景

最早將茶品有計劃、概念性快速入倉和陳化,應源自於上世紀五十年代香港陳春蘭老號。在那個時代香港茶樓所使用的茶飲是以大量低價的茶品供消費者無限量飲用,而綠茶、烏龍茶、鐵觀音之類單價過高,無法承擔這種需求,故而當時價低量大的普洱茶(散茶與緊壓茶)就成為首選。但是港人飲茶多習慣重烘焙烏龍、鐵觀音等,普洱茶(當時還沒有熟茶)對其而言過於苦澀,常人將其置於地倉之中陳放。在這個過程中意外發現高溫、高濕、不通風的環境能使普洱茶快速陳化,使得茶品得以適飲。經過不斷地的觀察和實驗,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即發展成刻意的人工倉儲方式。五十至六十年代雲南方面考察學習的灑水渥堆制程,即源自於此概念。
1995年以前,香港老茶莊老茶人對於普洱茶的概念是一定要入倉的,且不重視年份,如果不好喝,儘管時間怎麼久都是不適合品飲的。在香港老茶莊,很多都是將普洱茶的外包裝紙與內飛拆下,不管年份與品牌。時至如今,一些老茶人仍認為雲南所產茶品(生茶)只是半成品,必須經過適當倉儲,才能產生普洱茶之真味,才是真正的普洱茶。因此濕倉茶的概念,不只源自於香港,也成就於香港。香港歷史與濕倉歷史,都是普洱茶歷史中的重要一環。


 引用自「經典普洱論壇」版權所有,不得擅自轉載 》轉載文章或圖片,請徵得發表人同意並註明出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