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1日 星期五

普洱茶新一輪暴跌危機解析


近日,業界多個知名普洱茶品牌的茶品價格大幅下跌。在普洱茶領域最具指標意義的廣州芳村茶葉市場,許多市場熱門品牌茶品價格重挫30%~50%,央視經濟頻道亦進行了相關報導。當下的這輪暴跌行情讓人不由得想起2007年那次普洱茶大崩盤,當年的大崩盤過後整個普洱茶行業用了數年時間方才恢復元氣,當下的這一輪行情難道又是歷史的重演?
病態的漲幅
僅以品質而論,優質的古樹普洱茶絕對有不遜於烏龍茶、綠茶中知名高端茶品的品質。近年來普洱茶價格雖連年上漲,但總體而言仍然低於同等品質烏龍茶、綠茶的價格,即便如此,普洱茶的價格仍飽受市場詬病,何解?拋開市面上僅只具有期貨屬性的劣質茶品不談,普洱茶不合理之處並非其價格,而是它病態的價格漲幅。其它傳統知名茶品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通過業者的不懈努力建立了大眾對其品類整體上的認知度與美譽度,以及廣泛的消費基礎,因此其同步進行的合理幅度的價格變動更易為市場接受。而普洱茶真正的在中國被廣泛認知不過是本世紀這十來年間的事情,相較於其知名度,普洱茶在國內並不具備廣泛、龐大而穩定的消費群體基數作為價格支撐基礎。在這種情況下,普洱茶近年來幾乎每年翻番的價格漲幅就顯得尤為扎眼。這種透支普洱茶遠景價格的動作,只能是資本的炒作行為。
炒作鬧劇
普洱茶,本來和其它茶類一樣,首先是一種食品,因為雲南茶區豐富的天然資源、低廉的生產成本、精緻化程度不高的工藝制程以及在普羅大眾心目中不高的品牌認知度,普洱茶在當年還曾經是中國茶葉之中尤為廉價的一種。其後隨著普洱茶知名度的提升,以及其越陳越香概念的廣植人心,可存可陳的普洱茶在其食品之外逐漸的又被賦予了期貨的身份,相繼而來的,就是期貨市場中頗為常見的暴富神話,以及暴跌慘劇。
普洱茶的期貨屬性,使得資本熱錢看到了從中圖利的可能,坊間一齣齣資本自導自演的鬧劇也紛至遝來。這些年來,廠家不愛惜羽毛,以省外、境外料冒充普洱茶的有之;廠家自己造自己的假茶的有之;惡意哄抬茶區原料價格,同時以臺地茶、小樹茶冒充古樹茶的更有之。不論是老廠牌還是新商家,都在著力點放在了如何利用普洱茶的期貨屬性圖利,而不是提高茶品作為食品的品飲價值。實際上從產品的整體包裝、市場定位、行銷手法便可知悉廠商的立意。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原件流通、不拆箱、不試飲等怪現象倒成了期貨普洱的常態。從廠家到商家,從資本到散戶,每一個普洱炒作的分子組成了一個沉瀣一氣同時又互相算計的共犯結構,普洱茶價格就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誕生了一波波的畸形漲幅。
嗜血的資本
資本進入市場,目的有且僅有一個:獲利(絕對不可能是弘揚茶文化云云就是了)。當整體行情走高到一定程度時,資本自然會開始收割獲利。此時,收手不及的炒家,因貪婪而入市的小散戶,就會成為這一波暴跌行情中最大的受害者,這一切,在中國股市中早已屢見不鮮。不過資本炒作,自有其嗜血的叢林法則,選擇通過炒作普洱獲利,本就應有相應的心裡準備——“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超越“貪婪與恐懼”
當炒家們沉迷於這貪婪與恐懼之間的平衡遊戲時,尚幸業界還有一批恪守底線的從業者。經典普洱成立至今,一直恪守石昆牧老師制定的企業理念。為確保在經營過程中能夠堅守我們作為愛茶者的一本初衷,經典普洱一直努力避免旗下茶品的期貨化,品牌成立至今拒絕多次大資本的投資意向;同時,因為經典普洱體系茶品多數都快速的消耗于茶友的實際品飲,每一款茶品大多在1~3年的時間內就會消失于市場,自然也就不可能作為期貨進行運作。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經典普洱體系茶品具有天然良好的抗跌性。一方面經典普洱茶品毋庸置疑的優異品質確保了當下品飲的品質與陳化的願景預期;另一方面經典普洱體系的市場定位使得茶品本身遠離期貨炒作,自然也就超越了期貨市場必然存在的貪婪與恐懼。唯有恪守底線,方能做到它漲由它漲,清風拂山崗。它落由它落,明月照大江。我們的信心,既來自于對於石昆牧老師、對於經典茶品的強大信心,也來自於每一位經典茶友的支持與信任。



 版權所有,不得擅自轉載 》轉載文章或圖片,請徵得發表人同意並註明出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